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复旦大学盛益民教授作“基于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的吴语语法史研究”讲座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03-07 15:26:44  人气: 加入收藏 标签:

  3月6日下午,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邀复旦大学盛益民教授作“基于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的吴语语法史研究”讲座。此次讲座是浙江科技大学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深化对汉语方言语法史的理解与研究。讲座由人文学院副院长胡云晚主持,吸引了学院部分教师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24级研究生的积极参与。

盛益民教授首先强调了汉语方言语法史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关键地位,并指明汉语方言语法史是“本体性研究对象”,不是通语语法史研究的附庸。作为汉语语法史重要构成,吴语语法史研究价值显著。

  在研究方法上,盛教授深入浅出介绍了文献考证法、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和历时类型比较等方言语法史研究常见的方法,并阐述这些研究方法在揭示汉语方言语法演变规律、探讨方言亲缘关系及演变路径等方面的作用。这些研究方法也为吴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基础。

围绕讲座主题,盛教授特别强调了吴语文献在吴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可以用于吴语语法史研究的吴语文献包括明末文艺作品、传统语言类著作、传教士方言文献、现代语言学著作以及地方笔记和方志等。这些文献有助于揭示被共时现象掩盖的语法史事实、还原历史面貌,为研究吴语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语料;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文献中该词的用法,能清晰呈现吴语语法的变迁。例如:以苏州方言为对白的昆曲剧本《三才福》,记录了清代苏州方言“大家”用作连词、介词的用法,该用法在当下苏州话中已不存在;宁波话多功能虚词“搭”,在宁波话传教士文献中多记作“等”,为该词的演变起点、语法演变途径、语音演变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语料支撑。

此外,盛教授以吴语复数标记“拉”的历史演变阐释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分析“拉”在各方言中的形式、功能、来源及演变机制,揭示吴语复数标记系统的复杂性;以“是非问”句式类型与演变为例,强调共时地理分布与历时层次之间的关系。针对吴语语法史研究面临的文献资料局限和方言资料不足等挑战,盛教授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呼吁学界加强吴语方言点调查,扩大共时观察范围,还期待跨学科研究为该领域带来突破。

讲座最后,盛教授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详细解答了方言研究中关于文献材料筛选与管理保存等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浙江科技大学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学术活动增添了亮点。






上一条:浙江科技大学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智语名家”论坛第2期成功举办
下一条:【硕彦讲坛第124讲暨国际中文教育论坛第86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