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承良渚遗风之志,铸文化自信之魂——人文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2-25 09:44:44  人气: 加入收藏 标签:

        12月20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师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前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追寻历史古迹,感悟文明魅力,传播中华文化。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距今约5300年—4300年,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2019年7月6日,经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珍贵遗产。

走进这座古城遗址,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年代。良渚古城遗址为古城城址区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由内向外向心式三重布局,建有居址(含手工作坊)台地、墓地、稻作种植区、养殖区及密布的水网河道,展现了远古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可窥见当时国家雏形和社会形态之一斑。

天蓝蓝地悠悠,云淡风亦轻,原野深处是茅屋,四周云笼罩树环抱,古城遗址还原了远古时期的环境和氛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南城墙遗址,这里真实地呈现了古城外城城墙考古遗址剖面,对了解新石器时期城墙结构、营建技术有着重要作用。当时湿地沼泽环境中,南城墙作为古城唯一陆地城门兼具水利和防御的功能,其坚固的构造和独特设计令人叹为观止。遗址底部以宽大石头铺垫作为排水沟,上面是由草裹泥制成防水层,再上层为黄土分层夯筑压实层,土层横剖面能隐约看见由于水土流动而自然形成的年代地层线——良渚后期地层、汉代地层、近现代地层,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据考南城墙的修建是由5000年前良渚先民通过水道分工协作历时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展现了当时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

        沿着朝圣之路木栈道拾级缓缓登上古城的权利中心—莫角山宫殿,两边簇拥的是绵延五千年的稻作文明,这里是良渚先民在沼泽湿地上堆土筑墩营建起来形态规整的王城,是同一时期全球最大的土建工程之一。接着我们来到反山王陵,据考这里是人工特意营建的独立高台王族墓葬群,已发现的11座墓葬出土随葬品如玉、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其中更是出土了象征王权、神权和军权的有神辉图案的玉钺和目前体量最大的玉琮,它们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当时已经确立了统一精神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随葬出土的器具特别是玉器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和沿河规模化的手工业作坊遗迹显示出当时良渚社会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手工技艺,对玉器制作等高端手工业已有专门化的非生产性劳动分工。

        当我们凝望那恢弘的良渚遗迹,仿佛看到了跨越历史、语言、种族的文明之光在遥远呼应。通过实地探访和亲身体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良渚文化的重要历史价值,它的发掘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观结束,党员们纷纷表示中华文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同时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第二个结合”,为建设浙江文化强省作出自己的贡献。24级研究生党员杨紫依说:“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遗产,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抢抓机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非遗文化传播推广,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让‘汉语之花’开遍世界。



下一条:我院与海内外机构成功举办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会议